11月29日下午2点半,心理学部第一届世说“心”语演讲比赛决赛在心理学部213成功举办。本次比赛得到了学部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经过了初赛的激烈角逐,熊珍妮、李洁阳、李加美、吴国涛、肖俊艳、祁国梅、秦菁敏、李偲、黄薇、王旭等10位同学成功晋级决赛,同时我们邀请到了龙长权、胡小勇、范丰慧、苏缇、岳童等五位老师担任本次决赛的评委老师。

本次比赛旨在培养研究生同学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口才能力,同时也为研究生同学们提供一个将生活实际与心理学专业知识结合的舞台。本次比赛遴选了五个演讲主题,分别是:网络暴力、校园诈骗、留守儿童、亲密关系和地域偏见,选手们的演讲主题是每人抽签决定,每两位选手对同一个主题进行演讲,最后根据五位评委老师综合评分计算出选手最后得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随着社会愈加开放、科技更加发达,人们能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在这样的“和谐”背后,也隐藏着阴影与黑暗,那就是网络暴力。吴国涛、李洁阳两位同学结合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并从曾经亲身经历的“网暴”出发,带我们了解了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它给当事人带来的创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从教育、法律、媒体及个人方面着手,增强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疏导,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与危害,不做雪花、拒绝雪崩。
有些事情悄无声息地发生,却能给一个人、一个家庭带去难以承受的伤害。校园诈骗就是其中之一。近期,越来越多的校园网贷等诈骗事件在高校中“横行霸道”,有的学生因此退学,更有的学生为此失去生命。熊珍妮、祁国梅两名同学为我们展示了我们为什么会落入诈骗团伙的陷阱,这可能是因为诈骗团伙的手段高明,也可能是我们的侥幸心作祟。而当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真正遭遇校园诈骗时,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与疏导、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可能才是我们走出泥沼的正道。

留守儿童不是异类,他们也是正常的儿童。在人们的印象中,留守儿童好像永远与叛逆、脆弱、焦虑等负面词语挂钩,从小缺乏沟通与关爱的他们似乎总是处于“儿童”群体的边缘。但是真的如此吗?王旭、李加美两名同学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打破了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用坚定的事实告诉我们,留守儿童也可以积极、乐观、勇敢而坚强,也懂得爱与被爱。敢于撕破留守儿童身上的标签,我们可以是“不合格”的留守儿童。
爱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时常需要面对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黄薇、肖俊艳两名同学从朋友苦苦寻觅真爱而不得的烦恼、亲戚们催促谈恋爱的苦闷切入,为我们阐述了恋爱中矛盾为何产生、男女思维有何差异;而亲戚们急切希望我们“谈”的恋爱其实从来都不止一种模样,爱情如此复杂,但这也是她吸引人们前仆后继的原因,因为在爱情中,我们都是特别的。我们不需要成为亲戚口中的“那些人”,我们可以成为“那个人”。
四川人喜欢打麻将、重庆人特别能吃辣、北方人豪迈直爽、南方人心思细腻······每当说起一个城市,我们总是想到那些最熟悉、最容易获得的例子,而这些例子常常包含着我们的偏见。秦菁敏、李偲等同学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地域偏见带给他们的麻烦与不便。无论是一方地还是一座城,他们都不能被一个词、一句话所代表,走进一个地方,了解那里的人与事,这就是远行的意义。
比赛在一个又一个选手精彩纷呈的讲述中逐渐接近尾声,比赛结束后,五位评委分别对选手们的表现做了简要点评。胡小勇、岳童老师针对选手们的演讲内容提出我们既应该有专业知识的分析,也不能缺少生活的故事;苏缇老师主要针对选手们演讲的表达方式以及风格提出了简要的建议;范丰慧、龙长权老师主要针对演讲的构思与逻辑性,提出我们需要加强学术思维的训练,在向观众传达观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生动的表达,也需要缜密的逻辑。
最后,在评分公布环节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一等奖熊珍妮同学;二等奖吴国涛、秦菁敏同学;三等奖黄薇、王旭、祁国梅同学。最后,评委们为选手颁发了奖杯、奖状并合影留念。

语言,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演讲,是打开一扇传递思想大门的钥匙。心理学没有固定的模样,只有在与生活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心理学这门学科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走向崭新的阶段。本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用生动的幻灯片、优美的语言、严密的逻辑,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演讲,同时也展现出心理学人独有的风采,既有生活的态度、也有思考的深度,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有更多的心理学的学子们走向舞台,用事实积淀内容,让逻辑为观点发声。
彭子玲 供稿 武琪敏 供图 审核老师 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