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所动态 > 正文

【外院】博雅讲坛第452讲

时间:2021-05-25 浏览量:[]次

5月13日下午15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老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于9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秦风·无衣》篇诗句的句法语义及其他——对一种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动词型语言的个案分析”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老师主持,我院部分老师以及部分硕士生、本科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介绍

胡建华,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专业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IACL)执行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兼职教授。目前兼任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书院•语言学研究与探索文库》主编、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书院•海外博士论文文库》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学科编委及分支主编。

研究领域涉及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儿童语言获得、心理语言学、跨语言比较句法、上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等。近二十年来致力于显著性和局部性(Prominence and Locality)理论、儿童语言双向生长模式(The Bidirectional Growth Model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和新描写主义(New Descriptivism)思想与方法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刊于Linguistics、The Linguistic Review、Journal of Pragmatics、Lingua、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等SSCI、A&HCI期刊以及《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外国语》《现代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科学》等权威、核心期刊。最近出版的英文著作有: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2019年,Routledge出版社)、Interfaces in Grammar (Hu Jianhua & Pan Haihua, eds.,2019年,John Benjamins出版社);最近发表的论文有《因不失其亲的句法及其他——从句法语义分析到语用推理》(《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什么是新描写主义》(《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4期)、《“他的老师当得好”与论元的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4期)。

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西方语言理论和汉语研究的结合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论元选择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量化辖域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论元结构与现代汉语形式句法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汉语儿童语法获得与认知发展:跟踪调查与横向实验研究》以及中国社科院-匈牙利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目前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心理语言学——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特殊学科的研究。

讲座实录

讲座伊始,胡建华老师引出了《诗·秦风·无衣》篇中“岂曰无衣,與子同裳”等诗句(以及其中重点词项)的句法和语义及其他相关问题。“岂曰无衣,舆子同裳”是广为引用的诗句,也是古汉语句法语义研究中讨论较多的句子。《诗·秦风·无衣》篇全诗抄录如下:

岂日无衣?與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舆子同仇。

岂曰无衣?與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载,舆子偕作。

岂日无衣?舆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舆子偕行。

随后,根据新描写主义,胡老师以“解剖麻雀”之法对《诗秦风·无衣》篇所涉及的句法语义等诸多问题做了微观的描写和分析。通过对该诗篇的研究,胡老师认为,与现代汉语相比,上古汉语更有资格称得上是一种动词型语言。一些按现代汉语的语感会确凿无疑被理解为名词的词,在《诗经》中根本就是动词。除此之外,上古汉语还是一个以并联(Conjoin)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语言。

之后,胡老师指出,如果将“无以衣”结构转换成“无衣”结构,就与法语中的“Je n’en ai pas bu. ”(我一点儿也没喝/我啥也没喝)这样的包含附着词的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法语例句中,附着词en与否定词ne语音融合后的形式附着在助动词ai(助动词avoir的变位形式)前面,所形成的结构相当于“我无以喝”,意思相近。

胡老师认为,如果把诗中的“袍、泽、裳”理解为动词,那么“岂曰无衣”中的“衣”或许也应该分析为动词。“无”作为否定词,其用法并不限于表示“没有”(如“无独有偶、无人问津”的“无”),“无衣”所代表的“无+光杆动词”结构中的“无”,与“无+以+光杆动词”中的“无”并不是同一个“无”,因此,“无衣”也不是“无以衣”省略“以”而形成的结构。“无+以+光杆动词”中的“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是一个表否定的动词;而“无衣”等“无+光杆动词”结构中的“无”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没有什么”或“没啥”。

最后,胡老师从动词出发来理解《诗·秦风·无衣》篇中“袍、泽、裳”(以及“與”“同、偕”)的句法语义,并说明这与从名词的角度理解“袍、泽、裳”的方法有很大不同。把“同袍(泽、裳)”中的“袍(泽、裳)”分析为动词,其着眼点在于行为的相同,而不是行为动作所作用的对象(即衣裳)相同。由于“袍(泽、裳)”是以光杆形式出现的(即光杆动词),所以可以复数化,可以用来指称“穿袍”的复数事件,从而与动词“與”、“同”本身所含有的复数性相符。

胡老师解读,“同袍”不是指“同穿一件战袍”,而是指穿战袍的行为相同:你们穿战袍,我跟随你们,与你们相同,也穿战袍(即:你们穿战袍,我跟着你们穿战袍)。因此,《诗·秦风·无衣》中的“同袍”“同仇”“同泽”“偕作”“同裳”“偕行”实际上强调的是各种行为的相同,即:步调一致。步调一致对于军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步调一致可以加强凝聚力,而且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结语

讲座结束后,杜世洪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现场师生就讲座主要内容与胡老师积极互动,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杜老师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现场师生倍受鼓舞。最后,本期博雅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供图:陈煜审核老师: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