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下午3时,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于学院903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数字人文的先行者:费兰克·莫莱蒂和他的‘距离阅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主持,部分教师、本科生以及硕士生到场聆听。
主讲人介绍
陈永国,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0-1991);美国杜克大学英语系富布莱特学者(1994-1995),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学者(2008);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教授(2010-2013);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2012)。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世界文学、西方文论、西方翻译理论和世界文明史。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专著6部,诗集3部,近40部专译著,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文章50余篇。
讲座实录
讲座伊始,陈永国教授谈起了他与“数字人文研究”的初次相遇。清华美院的一篇文章提及“距离阅读”的翻译问题,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陈教授指出,目前的文学研究大多落脚于经典文本的研究,譬如莎翁、红学等,但是却出现一个问题:创新内容少。想要完成更加广泛的文本研究,单纯依靠细读是无法完成的。于是,就需要引入“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紧接着,陈教授提到,目前所研究的仅仅是西欧文学,而西欧文学也仅仅占所发表之文学的1%的经典。那么,剩下99%“大量的未读”又该何去何从?换言之,该如何研究世界文学呢?

接下来,陈教授提到了费兰克·莫莱蒂所采用的文学数字化研究。莫莱蒂在第二章《文学屠宰场》中写道:文学的历史就是文学的屠宰场。这也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一是新批评提倡的“细读”方法不可用;二是文学史的撰写必须采取新的方法,以及本文所要讨论的“树”。
于是,陈教授提出问题:何为“树”?它是树图,即表达层次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分析结果呈树状。构成“树”之“树枝”的并不是文学文本,而是文学手法(devices)。接着,陈教授以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为例,说明“线索”这一新的文学手法能提升读者体验感,占据市场,从而成为经典。
那么,为什么是“树”呢?陈教授表示,莫莱蒂参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章列出的量化图表,一个树图就可看作是对一个距离矩阵的简化描述,说明源于某一共同起源的某一种特定语言究竟能扩展到哪里。既然语言是通过发散进化的,文学难道不也同样吗?陈教授同时也提到了另一文学手法,即“自由间接文体”。自由间接文体开启了客体在主题内部的实际换位,而实际上这正是社会化的本质。接下来,陈教授还讲到莫莱蒂通过文学的数字化研究,研究了7000多个标题,并向同学们展现了近200年小说标题演变的特点。
在本次讲坛最后,陈永国教授引用莫莱蒂的一句话,“我宁愿成为一个失败的革命者,也不愿是一位从未尝试过革命的人”来激励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他希望同学们做研究时敢于尝试,勇于尝试!
探讨交流
陈教授的分享结束后,在场学生从短标题与广告行业发展的联系这一角度提问。

陈永国教授从短标题的发展,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示肯定,不过他也指出结果仍需更多的数据支撑。最后,文旭院长发表结语:“陈教授的报告十分精彩,‘距离概念’非常有新意。同学们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如何做研究?如何提出新的观点?”
结语
至此,“数字人文的先行者:费兰克·莫莱蒂和他的‘距离阅读’”讲座圆满结束。相信通过陈永国教授深入浅出地分享,同学们对数字人文、世界文学、距离阅读等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做研究时,也能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断探索和提出新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供稿:周俊羽供图:秦浩剡审核老师: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