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2时30分,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坛,于学院903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翻译中的国家意识和对外传播策略探索”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主持,部分教师,本科生以及硕士生参加了该讲座。
主讲人介绍
张法连,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ESP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语言与法律研究》学术期刊主编等职。甘肃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讲座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巴渝学者”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端智库核心专家团队成员,全国律师服务标准化工作组专家。
讲座实录
讲座伊始,张法连教授向在场的师生介绍了翻译课程内涵及其定位,并重点指出翻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翻译应当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发展所需。紧接着,张教授引出了“国家意识”这个概念,并强调翻译课程建设的“国家意识”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涵。那么,翻译课程建设为何关涉“国家意识”呢?为深入阐述两者的紧密联系,张教授从国家人才需求和翻译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张教授指出,中央三部委文件中点明我国急缺高端专业翻译人才。专业翻译人才即“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点,张教授以“一带一路”工程为例,向在场师生提问,如何让“一带一路”工程落地生根,借此指出法律英语和法律翻译的重要性。然而,如今在中国能做高端涉外法律工作的人才屈指可数。这样强烈的对比让全场师生都感到吃惊和忧心。接着,张教授指出了如今翻译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只强调翻译理论研究,缺少翻译实践,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翻译课程偏向文学翻译;直接适用的教材缺乏,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力量严重不足。
张教授认为,要想从“国家意识”出发建设和改进翻译课程,就得要认识课程教学本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教学的目的,切实从思想上正视翻译活动。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译者的责任感。张教授指出,有些人把翻译当作一种时髦和娱乐,随意翻译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做法有损中国的大国形象,也不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接着,张教授谈到了从“国家意识”出发进行国际传播。首先,张法连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整理出了一些不严谨的政治术语翻译,如“人民法院”(People’s Court?)、“最高人民法院”(High Court?)。这些不严谨的术语翻译,让世界各国对中国留下“不懂法,不依法治国,无法治意识”等错误印象,并有意识的给中国设下法律陷阱,如“CCP还是CPC”。针对上述现象,张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律翻译能力的提升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义。
临近讲座的尾声,张教授提醒在场的师生,中国人做翻译,恐怕母语能力是他们的天花板。身为外语学习者,锤炼外语技能固然重要,但不能忘“本”,汉语语言能力的提升永远在路上。
探讨交流
张教授的分享结束后,在场学生就语言学和翻译之间的联系这一角度提问。

张教授肯定了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指出法律就是语言,语言之外无法律。最后,文旭院长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并再次代表全体师生感谢张法连教授的到来和精彩的讲解。
结语
至此,第461期博雅讲坛“翻译中的国家意识与对外传播策略探索”圆满结束。相信通过张法连教授精彩的分享,现场师生受益匪浅。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要深化国家意识,勇敢挑起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担。
供稿:向柳 供图:黄竞莹 审核老师: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