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人一生不可忘根忘本。
我是一名客家人,我的父辈们是大山里勤劳朴实的农民,面朝田埂,背靠山林,血液中流淌着吃苦耐劳的基因。作为家族中第一位受过高等教育,考上研究生的人,我深知身上背负着几代人的寄托。跨越山河,上下求索,只为能争光争气,报效家乡。
敬畏知识,潜心向学
我自小由祖父母抚养长大,身边一起成长的还有五六个兄弟姐妹,从小就养成了自立好学的习惯,尽管生活拮据,但是生活还算美满。就读的初中离家很近,教学条件比较简陋,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也才二十人不到。虽然教学各方面条件不如其他学校,凭借老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最终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我在那个时候就确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在高中,我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个对我影响重大的人,他就是爱国实业家曾宪梓博士,金利来集团创始人,也是一名客家人。他一生爱党爱国,捐赠超10亿港元,而日常开销却不足50元,在全国各地创办学校和医院,时刻不忘回馈社会,为国家航天、教育、科技、医疗、体育等领域做了巨大贡献。我所就读的高中就是以曾宪梓命名,他曾经教导我们,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勤俭诚信,自强不息,今日勤奋好学,明日方得始终。他是年少的我心中的启明星,照亮了我人生前进的方向。高中三年,认真求学,不舍昼夜,最终我考上了重本,我的人生轨迹逐渐改写。
本科我就读于深圳大学,从小山村里走向一线大都市。如果初中知识是掌中的沙子,高中知识是怀中的沙袋,那么大学的知识就是无限的宇宙。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领悟了各种不同学科的见解,体验了不同类型的校园活动,但是最初我体会到的是从教育资源较落后的地方走向开放城市的落差。面对新颖的事物和优秀的同辈,难以平衡矛盾的心理使我曾向命运“妥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大四还在纠结未来的去向,在就业和考研中摇摆不定。第一次备考历程中,迫于家庭和自我压力而放弃了考试,我选择在一家上市公司实习和就职,想早日实现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后来我的论文导师杨老师点醒了我,让我重拾信心,他说要做个行稳致远的人,多读书,才能走得更远。于是,毕业以后我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天未亮就起床背书,工作之余又拾起书本,再学习到深夜,不知疲倦,头脑中燃烧着一个信念,立志做个有用之人。
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的劳动经历磨练了我吃苦耐劳的强大内心,也更懂得了社会化的重要性。
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2022年6月,邮递员将西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我年迈的祖父母手中,我的祖父拄着拐杖走访村里熟人,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孙女考上了研究生,我的日夜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人生的新篇章也即将开启。
我一直觉得我是努力且幸运的,我感恩身边鼓励我的每个人,感激学校老师的辛勤教导,感谢国家能让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期望有朝一日,能为更多人服务。在党诞辰100年之际,我光荣地成了为一名正式党员,在这期间,我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在学习奋斗中不断加强了思想觉悟。我深知能有今日是几代无产阶级奋斗的产物,我身为工农子女,应肩负起新时期的革命任务。大学四年始终践行深圳大学“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箴言,从勤工助学到实习就职,明确了人生规划,成为了独立自强的人。未来将继续求索知识,贯彻“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使命,于西大研学,自强不息,行稳致远,从自我立命,到为社会立学,不断成长。
青春激情不断延续,知识学海没有尽头。在得知我考上研究生以后,一些后辈找我寻求经验帮助,我也尽我所能提供建议,我期望能为更多人咨询服务,发挥自我价值,同时也为此努力奋斗中。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创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分享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我怀着敬畏知识、潜心向学的心态从客家小乡村而来,去往山城重庆求真理,取真经。于我而言,读研究生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漫漫长夜苦读磨砺,学习始终是个无止境的过程。沉心静气,钻研学问,熟读经典,是身为研究生的必备素质。学问是要虔心求来,更要日夜付出,还要与人交流,善于思辨,开拓创新。做一个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智慧的青年人吧!在党的号召下,在家族的厚望下,在他人的鼓励下,在自我的要求下,我还有使命未完,前路漫漫,吾必将上下求索。
来稿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供稿、供图:2022级公共政策专业 蓝莹莹 审核:汪全洲、李长松